二十几岁的年纪,脱离了七八岁的懵懂无知,褪去了十七八岁时候的年少轻狂,开始慢慢思考我应该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多多吸收阅读什么样的书才能不断的修身养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所以在看书方面也开始有了一些选择性和目的性。
(一)偶然和必然
我偶然会想,如果当初没有走上学前教育这条路,我会从事什么职业,会有什么样的生活,会是一个怎样的人,手里会捧着什么类型的书……这些问题的结果往往是,没有答案。以往的成长经验和读书经历告诉我,人生没有如果,一旦成了事实就要接受。人生前二十年的成长经历和知识储备,让我逐步成了一个安于现状的同时带点小理想小目标的人,可以说是有些逆来顺受,或许我这样的状态会被有着远大理想抱负的人所鄙视,但是我却很享受这样的生活节奏,我的性格造就了我成不了伟大的人,那么就让我在平凡的道路上,尽量做好每一件事。如果说当初的选择是偶然,那么现在的结果就是必然。十七八岁的年纪,我总会说当初我是偶然选择了学前教育事业,我还记得那时的我是怎样的不甘心。但是六年之后,从桃李年华到花信年华,我慢慢的开始喜欢上这个行业,我不再说我是偶然选择走上教育事业的道路,当看见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时,我甘心在这条道路上一往直前。
(二)知识的力量和能量
刚选择这个专业时我就已经接触了各种教育类的书,但是现在我认识到身为幼儿教师,这些阅读内容和知识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从学前教育必备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学、幼儿园心理学、幼儿园保育学等专业性知识到《窗边的小豆豆》、《稻草人》等等儿童文学,我都想要再多再多的吸收和内化。当然,关于指南和纲要这些指导性的专业性的文件,我深刻的体会到,必须将它们渗透到平常的教学活动以及一日生活中,否则只是机械性的记记背背,很快就会遗忘。更重要的是,我们所学习吸收的经验知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和运用于平常的教育活动中。
(三)觉浅,躬行
我还记得刚到幼儿园实习那会儿,什么都不懂,只有基本的理论知识,接触到真实的孩子时,自己倒像是个迷了方向的小孩。有一次,有个孩子突然流鼻血了,我吓的手足无措,忙回想着书上是用什么措施解决流鼻血的问题的,明明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我都看的懂,但是用到孩子身上时,我却无从下手,还是保育员阿姨走过来帮孩子止住了血,从那时起,我便领悟到,学好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实践出真章。
桃李花信的年华,慢慢沉淀下来,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还是思想上的成长,都已经有了稳定的规模。越成长越清楚我需要什么,我想要阅读吸收什么样的知识。其实有时候我们看书,不仅是为了得到成长所必须的精神食粮,也可以是通过娱乐书籍放松自己,调整心态,为更好的成长服务。
二十几年的岁月,知天命的年纪已过半,我仅有的浅薄的人生经验和阅读史让我始终相信天道酬情并以此时刻激励自己。从小小的我,读着小小的故事书;慢慢成长为青少年,捧着厚厚的“兴趣书”;渐渐长成现在的模样,琢磨着怎样更好的将书中的知识内化在自己脑海里。书伴着成长,成长支撑着我们的阅读能力,我始终认为,在我二十几年的生命里,没有不应该读的书,每一本我读过的书都对我的人生成长道路或多或少的扮演者一个或轻或重的角色,逗我笑,发我深思,帮我认识世界,助我成长!感谢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本书!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