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关于时间管理方面,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逐步树立时间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时间,学会按时作息,养成守时、不拖沓的好习惯。
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看不见也摸不着。在生活中很多孩子对时间是没有清晰认识的。刷牙时,3分钟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宝贝总会磨蹭一会儿;出门前明明很着急,可宝贝偏偏不紧不慢地穿鞋……这样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认知类原因
3~4岁幼儿对他们而言,时间概念开始围绕诸如生日庆典或午餐前洗手之类的事件形成。
4~5岁幼儿,遵循时间表并参与一系列熟悉的例行程序,可以增强孩子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意识。
5~6岁幼儿,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在以事件为标志的时间跨度和生活环境中逐渐获得时间感。当孩子体验人与物的世界时,他们的时间观念已融入日常生活及词汇中。
情绪类原因
部分家长习惯替孩子包办,导致孩子形成心理依赖,对自己的事缺乏自主性;有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朝令夕改,令孩子无所适从,不会主动适应周围环境。于是,孩子通过逃避、拖拉等行为与家长抗议。他们的自我意识被压制,主观能动性未被充分调动,由此形成拖拉的行为习惯。
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时间知觉
3~4岁:和孩子一起阅读关于时间词汇的书籍。比如在睡前,家长和孩子阅读经典儿童绘本,帮助孩子结束一天的生活。
4~5岁:上幼儿园后,保存一份班级“活动手册”,向活动手册中添加连续的页面,以形成一个有趣的可视时间线与孩子回顾和讨论。
5~6岁:创建天气日历来标记时间。家长可与孩子一起画出记录每月晴天、多云天、雨天或下雪天数的天气图。
让孩子自主掌控时间
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家长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的作用是引导,而非替代。比如什么时间读绘本、读多久,什么时间去户外活动或吃饭睡觉等,共同制定好合适的时间点和时间段后,通过闹钟或者沙漏提醒,使孩子形成时间观念,提高做事的效率。
可视化提醒与适时奖励
大多数爱拖延的孩子做事缺乏连续性,没有目标指引。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罗列出每天的学习、生活条目,并规划好时间,逐条执行后打“√”;还要定期检查日程安排的执行情况,分析不足之处。当孩子的日程安排执行较好时,父母应该及时给予其鼓励或奖励。当孩子获得越来越多的良好体验时,他们对时间的掌控就会越自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家长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今日事今日毕,发挥高效做事的示范作用。
由于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阶段性,我们教育孩子时,要遵循“温柔而坚定”的原则。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要以爱为前提,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采用适当、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坚持下来,相信孩子会有很大的进步!
END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