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煊煊大声说道:“老师我的牙齿掉了一颗。
”话音一落,大家好奇地凑上去,
把煊煊围得团团转,想要一探究竟。
顿时,牙齿成为了主角,之后孩子们陆续开始掉牙,
大家也开始七嘴八舌地分享自己掉牙、补牙的故事。
每到有人掉牙时,小朋友们就会凑过去看看,
并开始讨论有关牙齿的话题。
好难看的牙齿呀。
我看看,我看看。
为什么会掉牙呀?
孩子们兴奋地互相看牙齿。
自发讨论
我的牙齿上有黑点点。
我的牙齿上有小洞洞。
我没有掉牙,掉牙会不会很疼。
我有蛀牙,妈妈说我
吃太多糖了。
我们长大了都会掉牙我们要换牙了。
教师思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大班的孩子们正处在换牙期,掉牙事件频发,孩子们对掉牙的原因有困惑、有探究的欲望。作为教师要成为孩子成长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因此,我们基于孩子们的兴趣开启了一段有关牙齿的探索之旅。
讨论一:为什么会掉牙?
老师抛出问题:
为什么会掉牙?掉牙的原因是什么?面对掉牙问题,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我们开展了集体活动《乳牙和恒牙》的区别,小朋友们对于乳牙和恒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都有什么用呢?我们一起去了解下吧。
人的一生,共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和恒牙。乳牙就是第一次长出的牙齿,恒牙大约在我们六岁时便开始长出。六岁时乳牙会渐渐松动和脱落,到十二三岁便全部换上恒牙。这个阶段,称为换牙期。
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孩子们发现原来人的牙齿有两副,并且要进行一次“交接班”。一副叫乳牙,小小的,另一副是恒牙,从6岁开始渐渐接替乳牙。所以掉牙、换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教师思考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牙齿状况,小朋友与小伙伴合作共同完成了“牙齿调查表”一起数数我有几颗牙?在活动中进行以下观察与了解。
1.幼儿和好朋友互相数数有几颗牙?
2.牙齿上有什么发现?
通过调查,孩子们知道牙齿的名称、大小、数量是不一样的,原来小朋友都只有20颗牙齿,而大人牙齿大概在28到32左右,每个人只有一次换牙,换牙后牙齿蛀牙蛀掉了,就不会再有新牙齿长出来了。
数一数,做记录
讨论二:牙齿掉了怎么办?
掉了的牙齿应该放在哪里呢?关于这一问题,又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有人说爷爷奶奶将自己掉落的牙齿扔到了房顶,还有的人说爸爸妈妈把自己掉了的牙齿收藏在盒子里..........
教师思考
随着了解牙齿活动的推进,孩子们对换牙这件事情的兴趣越发浓烈。他们在观察、讨论、绘画中发现自己长了蛀牙,为什么会长蛀牙呢?蛀牙是如何产生的?紧接着我们又展开了关于蛀牙的讨论。
在讨论掉牙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有些牙齿上有小洞洞!根据孩子们新的兴趣点,老师抛出问题:“为什么牙齿有小洞洞?”引导孩子积极思考,于是关于牙齿上有小洞洞的讨论开始啦!我们的牙齿上都有洞洞吗?
经过大调查,我们发现班上小朋友牙齿上长洞洞的还比较多呢。但并不是每个人牙齿上都会有小洞洞。为什么牙齿上会有小洞洞呢?
糖吃多了会有洞。
吃了酸的东西会有洞。
饭后不漱口会有洞。
睡觉前没有刷牙,所以牙齿会有洞。
牙齿大街的新鲜事
《牙齿大街的新鲜事》是一个科学绘本故事,讲述了哈克和迪克两个牙细菌,梦想修建豪华的龋齿大街,最后牙齿警察让牙齿大街恢复平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分享这个绘本故事,让孩子了解保护牙齿的方法。
通过阅读绘本,孩子们知道了蛀牙不是真的有蛀虫,而是一直吃糖果、饼干、经常不刷牙的结果。
蛀牙真危险,新长出来的牙齿不能再让它有小洞洞了,那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牙齿呢?孩子们带着问题认真查找关于保护牙齿的方法。
我们要少吃甜的食物。
还有少喝碳酸饮料。
饭后都要漱口,把嘴巴里面的饭菜冲干净。
也要好好刷牙,早晚都得认真刷牙。
宣传海报
为了让更多的小朋友知道保护牙齿的方法,孩子们完成了护牙宣传海报。
一次换牙经历,成为了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揭开了换牙的秘密,
懂得了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换牙是成长过程中一段美好的经历,
愿每个孩子都能保护好自己的牙齿,
绽放最美丽的笑容。
【END】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