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 更精彩 大未来
中一班游戏案例:
阅读指南:自由自主 思维拓展 实际操作 情感体验
01
战术探索,策略大讨论
我们的讨论
10月,孩子们满心欢喜地踏入了期盼许久的草坪野战区,话题自然而然地聚焦在解放军叔叔的英勇壮举上。此时,班级中一个声音引发了热烈讨论……
王羿博(5岁):我看到解放军叔叔在电视里好厉害呀!他们跑起来好快,面对那么多坏人都不害怕呢。
张哲瑞(4岁):他们还有超级大的坦克,轰隆隆地开过去,可威风啦。我也好想变得和他们一样勇敢。
杨雨升(5岁):嘿!我们一起玩野战游戏吧,就像解放军叔叔那样去战斗,肯定超级棒!
于是,一场野战游戏拉开了序幕……
游戏实录回放
野战游戏拉开帷幕后,孩子们纷纷冲向材料框,拿起“枪”和“手榴弹”便欢快地跑来跑去。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模仿着解放军的模样,眼神中满是坚定与勇敢。小小的身影不断在野战区中穿梭。
何心晨(5岁):这么多小朋友,我都不知道该去攻击谁。
王翊峰(5岁):有小朋友一直追着我,我都跑累了。
戚籽润(4岁):好多的手榴弹扔过来,我都没有地方躲。
陶佳彤(4岁):我都不知道哪里是安全的地方。
所以,野战游戏该怎么玩呢?
我们的想法
根据孩子们遇到的问题,老师搜寻了关于解放军叔叔作战的视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
关于作战队伍我们有话说:
戚林一(5岁):我们可以像视频里一样分为两队。
朱妤(5岁):视频里军队都有自己的队长,我们也选出队长吧。
关于掩护装置我们有话说:
杨雨升(5岁):要有掩护的东西,这样就不容易受伤了。
徐昀雅(5岁):我们还要有基地!
胡梓瑞(5岁):可以用垫子搭一个基地。
孩子们通视频观看、小组讨论,对野战游戏有了新的尝试。视频里的分队作战模式激发了孩子们的灵感,他们最初的想法是像视频中那样分成两队,通过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来区分队伍。但在准备过程中,他们发现并没有合适颜色的衣服来实现这个想法。不过,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们迅速想出了新的分队办法——先选出队长,再由队长挑选队员。不仅如此,孩子们还从视频中战士的掩护装置获得启发,开始寻找合适的材料。他们发现垫子是个绝佳的选择,孩子们把垫子立起来,巧妙地搭建出自己的基地。这些垫子组成的基地在游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阻挡了敌人“手榴弹”的进攻,为孩子们的野战游戏增添了更多乐趣和真实感。
老师的思考
在社会交往方面,孩子们尝试模仿视频中的分队模式,遇到困难后能自主想出“选队长、队长挑队员”的办法,这体现了他们初步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过程中相互交流、协作,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理解规则。在科学认知领域,孩子们从视频中战士掩护装置获得灵感,用垫子搭建基地,这展现出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中班幼儿正处于思维活跃发展阶段,这种从观察到实践的行为,对于发展他们的空间感知、动手能力以及对材料特性的认知有着积极意义。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将游戏环境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让野战游戏更具真实感,也进一步激发了自身对游戏的热情和投入度。
02
战术应变,难题巧破解。
游戏实录回放
孩子们充分发挥自主性,自行分组并精心搭建起带有掩护装置的“基地”。战斗打响,孩子们以报纸球制成的“手榴弹”为武器,展开激烈对抗。然而,随着游戏的深入推进,手榴弹逐渐减少,因为它们大多被投掷到了敌方阵营。此刻,手榴弹不够的问题摆在眼前,孩子们又将如何应对呢?
我们的想法
王羿博(5岁):悄悄地从秘密地道里过去。
胡梓瑞(5岁):我们可以用垫子抵挡子弹,然后过去拿手榴弹。
王翊峰(5岁):其他小朋友掩护我,我悄悄爬过去拿。
朱妤(5岁):穿敌人的衣服去拿手榴弹,这样就不会被发现了。
孩子们经过实践发现,“从秘密地道悄悄过去拿取手榴弹”这个方法堪称最佳。相比其他方案,从地道前往敌方阵营拿取手榴弹,不仅能最大程度避免被敌人发现,而且在行动过程中不容易受伤,大大降低了“伤亡”风险。
老师的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分析不同方案的优劣,并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想法,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让他们的野战游戏能够继续精彩地进行下去。
03
战地医援,医疗新景象。
战地医院的诞生
游戏分享环节,发生了如下对话……
陶佳彤(4岁):我打中了他,但是他还跑来跑去。
张哲瑞(4岁):被打中就是受伤了。
徐昀雅(5岁):受伤的人可以在地上躺5秒钟再起来。
方达谦(4岁):我知道!受伤了就要去医院!
江知瑾(5岁):我们可以搭一个医院!
在孩子们的巧手下,红砖积木等材料仿佛被施了魔法,一块一块地巧妙组合,渐渐地,野战医院的大致轮廓在他们手中悄然成形。
医疗设施的完善
于莲安小朋友带来了医药箱,瞬间为战地医院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们模仿起医生的角色,认真地为“受伤的战士”进行检查、看病和打针。他们专注的神情、专业的动作,仿佛真的化身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这个充满童真与勇气的野战游戏里,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草药台的出现
王翊峰(5岁):看!我捡到了草药!可以给受伤的小朋友治病。
这一发现如同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孩子们的创意火花。草药台随之出现。
老师抓住了这一宝贵契机,组织了一场集体教学活动,通过生动的视频展示,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草药的制作过程。
孩子们积极地去采集各种各样的“草药”,全身心投入其中,仿佛在执行一项重要使命。采回草药后,他们巧妙地利用原本作为搭建工具的锤子作为杵臼,开始认真地捣药。完成捣药环节后,他们在草药台上“煮药”,神情专注而庄重。最后,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煮好的“药”拿去给“受伤的士兵”治疗,尽显爱心与关怀。
老师的思考
孩子们为受伤人员搭建医院,用红砖积木搭建出属于他们的“救治空间”,这体现出他们开始有了明确的角色定位——医生和护士。他们从生活经验中获取灵感,主动模仿,有幼儿带来医药箱,更加深了这种角色代入感。这种模仿行为是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重要特征,他们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医生角色的观察,在游戏里进行再现,这对于发展他们的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草药台的出现和孩子们对草药师角色的模仿更是惊喜。他们能拓展游戏情节,从单一的医生角色延伸到更丰富的医疗体系角色,这反映出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逐渐理解不同角色的职责和行为方式,学会关心他人,这一系列行为都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04
战地炊事,情景大丰富。
某次游戏,一股饭香味从食堂飘了出来。正在“作战”何心晨兴奋地喊起来:“好香呀,我都饿了,我好想吃饭呀。”这时候,孩子们纷纷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自己想吃的东西。游戏被迫中止了。
我们的讨论
餐前游戏回顾环节:
葛老师:今天游戏,为什么后来没有继续玩下去了呢?
胡梓瑞(5岁):因为我们闻到香味都饿了。
张哲瑞(4岁):那我们打仗的人也要吃饭呀。
戚林一(5岁):我们得有个做饭的地方。
江知瑾(5岁):对呀对呀,那我们还得有锅。
方达谦(4岁):我和爸爸妈妈出去露营的时候还会烧烤呢。
朱妤(5岁):还得有人负责做饭呢,我来当厨师,我会做超级美味的饭。
但是,做饭的厨具如何获得呢?这可难不倒充满探索精神的孩子们。于是,孩子们踏上了寻找材料之旅。瞧!孩子们在草坪一角有了惊喜发现,那里有许多木材。这些木材仿佛是大自然为孩子们准备的宝藏,它们形状各异,有的粗,有的细,有的长,有的短。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脑海中已经浮现出用这些木材制作厨具的奇妙想法。
我们的设计
孩子们
将自己的想法
用画笔记录了下来。
神奇助力
通过团讨,孩子们最终决定用木材来制作烤架。说干就干,孩子们迅速带上工具,来到了木材堆放处。他们先是用工具仔细地将树杈上那些细小的分支锯了下来,这一步可是相当关键,能让后续的清理工作更轻松,也有利于打造出更优质的烤架支架。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孩子们发现用来制作烤架的木材实在太大了,仅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根本没办法将这些木材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烤架。这下可把孩子们难住了,他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葛老师提示到:我们的保安叔叔可是非常厉害的。于是,孩子们带着自己的设计图来到传达室,寻求保安叔叔的帮助。
在保安叔叔的神奇助力下,孩子们收获了一个特殊的“烹饪”神器——烤架。
孩子们会和“烤架”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让我们拭目以待……
未完待续
萧山区亚运村幼儿园
【图文排版】 高馨怡
【图文编辑】 高馨怡
【一审】 虞潇琳
【终审】 园长妈妈
萧山区亚运村幼儿园园长信箱
师德师风 | 共同监督
品牌形象 | 共同维护
风 纪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